·

npm run dev Error: The specified module @css-inline could not be found

Published at 2024-04-30 15:10:52Viewed 538 times
Common article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I'm using Windows 10, my Node.js version is v20.11.1, and my Nuxt version is 3.11.1. After reseting my Window 10 system,  the following error occurred when I add Nuxt SEO module in nuxt.config.ts and enter npm run dev in my nuxt project.

Error: The specified module could not be found.
\\?\D:\path\node_modules\@css-inline\css-inline-win32-x64-msvc\css-inline.win32-x64-msvc.node

The error did not occur when I remove Nuxt SEO module. Moreover, running npm idid not solve the error.

Finally, I solved this problem by installing Microsoft Visual C++ 2015 Redistributable (x64). Here is the download link - https://www.microsoft.com/en-us/Download/confirmation.aspx?id=52685.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如果中国拿了菲尔兹奖,那中国是不是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

我的回答:如果中国有持续培养纯本土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那么才可算作数学强国。这东西都得谈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个别一两个华人拿了菲尔兹奖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中国很多杰出的年轻一辈数学家,都是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或者在海外任职的,证明中国数学界还脱离不了国外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国国籍的学者经过国外的教育后得到菲尔兹奖,与一个华裔学者在国外得到菲尔兹奖,除了能够满足民族自信心外,没多大区别。Yuhang Liu的回答:等中国自己建设的数学期刊进入中科院自己评的一区再说吧。我不记得中国科学-数学是不是一区,别的应该都不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Annals 本来也就相当于普林的一个校刊而已。你有足够多学术地位受认可的编辑,然后华人数学家把自己的大作品都往这上面投,学术地位高了,自然国外的牛人也会往中国的期刊投稿。若是连这一步都不敢想象,也不必谈数学强国了。家里蹲大学的回答:谢邀,你是想说最近王虹解决三维Fakeya猜想的工作吗?即使拿了,我也不觉得这么认为,如果一枚菲尔茨奖章就作为数学强国,我想 巴西,越南,韩国,都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如果有一天,本土(所有教育都在国内完成)真的出现了获得菲尔茨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谈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珑霖君的回答: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2018年最新数据,世界第一。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走绿色通道,学费毕业后再交。去不发达地区就业,学费全免。我堂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排名还不如清华大学。二叔的家庭在美国属于中产偏上了,面对这笔巨款也是卖了国内的房才能支付。就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教育在给寒门学子留出路。数据来源: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第一刚一天就10K的赞,吓尿。————————鉴于答案很火,也跑个题,说两句这种低廉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个人的严重不尊重。我国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业化”教育,一个班里多个学生的成本也仅仅是多套桌椅,目的是最大程度普及教育,保障尽量多人的受教育权。但是也很容易把所有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并且充满了粗暴的强制性,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强硬的规训。加上我国的这种集体主义,对部分人很摧残。比如我这种很自我的人,极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我对于集体的严重反感。这让我小学和中学这12年很痛苦,到了 ...

为何似乎中国大学教育那么烂,却在科技上看似大有成就?

体制老司机​的回答:中国的教育没那么烂。杨振宁对中国教育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90分以下的学生,是非常好的,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成材。美国的基础教育太过注重个性发展,非常的松散,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容易放任自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而本身很优秀的孩子,也就是90分以上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人生的成功。杨振宁这段话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对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对这些人还是不够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所以,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基本素质不错的产业工人,也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但是,中国在最最顶尖的人才教育培养上,和美国等西方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第一,电子产品、玩具服装,以及什么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大水坝等基建工程建设,大型机械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毫无疑问,在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和英美差距还是较大。在非常尖端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光刻机、芯片、材料等等。杰克马也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 ...

国内的教育体系已崩溃?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NIO倒闭了嘛的回答:国内的教育体系趁着2024年的就业市场反馈已经崩盘了,大部分人大四和硕士期间的实习日薪还没现在补课的时薪高。绝大部分人读十几年书不如去学捏十年寿司,现在想靠卷高考翻身就跟1900年梭哈科举差不多了。十年前大家只是调侃一下文编理润,但那时候二本靠谱点的考编都是一次上岸,区别就是上哪里的。二本理科读个江苏大学,上海理工这种级别的硕士,三十岁也能混到三十万的年薪。江苏大学和上海理工进个上汽泛亚校招22W当年是有手就行,有点实力的应届生都能拿到30+的年薪。2024年的行情大致就是,高中本科硕士十年的培训完的80%的人时薪是干不过隔壁日本的零工。而且大部分工科硕士的就业环境真比便利店差远了。便利店至少不会爆炸和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工伤,也没什么难闻的气味和可吸入粉尘。而文科方面,十几年前大家印象还是硕士还来银行?24年是双非硕士还敢投我们银行的简历?除了编制外,文科整体就业就靠新东方一类的第三产业挽尊,去个新东方还能看见落地玻璃和高楼,不用面对奇奇怪怪的人。而其他招文科的制造业普遍都是杵在车间隔壁开个四五千的月薪,时不时要面对一下油腻领导的骚扰。而现在广告,传媒,游戏,留学这 ...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听听两个外国人的一针见血。给大家介绍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名叫西洛特,最近因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他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需要会播种,栽花,除草。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政治教育,这些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 ...

弦圈如何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 - 任务中心介绍

在弦圈你可以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然后获得任务奖励。如何进入任务中心界面呢?首先进入个人中心接着在左侧菜单栏,点击任务中心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新手任务和每日打卡任务。新手任务,顾名思义是给刚注册弦圈的用户准备的一次性任务,目的是让他快速熟悉弦圈的各个功能和板块。每日打卡任务,就是每天都可以完成一次的任务,希望能够给弦圈的用户一种真实的成长的感觉,让大家使用弦圈能够有更多的正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新手任务完成后,需要前往任务中心领取奖励,而每日任务完成后,奖励会自动发放,无需每次都前往任务中心。

数学圈小众中的小众

运营弦圈这么长时间,我终于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小众圈子千千万万,而数学圈则是小众中的小众,才是真正的小众😎!对于这句话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20世纪代数几何天才很多,但上帝只有Grothendieck一个。😇由于目前弦圈的人气比较低,并且经过我多次艰难的尝试,效果都挺一般,短期内看这个问题应该不太能改善。毕竟我只是个没钱没人脉的普通人,唯有一腔热血😅。但这不影响我的决心和计划,我想要给弦圈引入更多的小众圈子,让大家能够鉴赏更多的小众文化,这种理念是来源于数学的。在我看来,数学是包容的,能够将宇宙万物都融入其内,因此数学文化是开明的,能够跟无数其他文化相互交织,从而碰撞出火花。在是否存在人类大脑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宇宙能否完全被数学所解释是一个理念之争,而我所持的观点即是爱因斯坦的那种,所有的一切都能被简洁、美妙、优雅的数学所描述。在了解了很多的圈子,尤其是小众圈子,以及跟不少数学圈外的人交流后,我才发现似乎很难找个一个比数学圈更小众的圈子。大家都说数学+学术实在是太小众了。在我这个沉浸于数学圈多年的人看来,很多其他所谓的小众圈子一点都不小众,比如说二次元圈、铁路迷 ...

读完了大学依然是社会的底层,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整整16年,读书可以说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最青春的时候。然而相信很多人都大学以后都会感悟到,自己回学校读书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毕业证,平时要辛辛苦苦的上课,完成各种作业以及学校的要求。结果最后有用的东西没学到多少,时间却浪费在了诸多琐事当中,详细见 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于是我们不经会想,既然读完书还是底层,还得受社会的毒打,那还读书来干嘛,不如早早的进社会赚取?其实读书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我们底层人而言,好歹也算是条相对公平,且看得到头的出路。对于底层人来说,相对于搞科研、创业、投资等其他出路,读书风险较低、且付出努力能有一定收益。你想想看,如今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努力不一定有回报,那更何况其他的出路,风险更是直线上升,所有付出打水漂都算轻的了。除了是一条出路,读书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能让你学习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某些技能,这无疑有利于你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虽然学校在培养工作技能方面差强人意)。而且在学校也意味着有很多可能,你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去完成一些单独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很火的AI大模型,训练一次模型,单单是买GPU就不知道得花多少钱,而且还需要有 ...

如果缸中之脑是真的,那么人就能通过意念改变物质世界?

自从知道“缸中之脑”这个无比形象的词语后,我就对思考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所谓缸中之脑是指一个邪恶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大脑剥离出来,然后放进营养液中,接着通过计算机连接大脑,给大脑发送电信号,让他误以为自己活在某个世界里。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该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感受到的一切都最终会转化为大脑中的神经信号。换句话说,人的对外界的感知是间接的,并不是直接的,而这个间接的桥梁正是大脑的神经信号。这个实验前提可以用不太严格的数学形式表示。假设外界构成一个集合$A$,所有神经信号构成一个集合$B$,大脑世界构成一个集合$C$,那么我们有这样一条公理:公理. 对于任意$B, C$,都存在一个满射$f: A\rightarrow B$,且$B$与$C$之间至少存在一个一一对应$g: B\xrightarrow{\sim} C$。即$C$同构于$A$的一个子集$\widehat{A}$。因此,我们有以下论证: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 ...

想要实现永生不太可能,但实现长生却是有可能

实现永生可以说是人类祖先的共同梦想,古代中国有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而各国的宗教也有关实现永生的典籍,可以说实现永生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不过在当今大部分人看来,实现永生不过是痴心妄想,然而即便如此,关于延寿的科学研究却依旧在紧锣密鼓的进行,并持续有大量的资金涌入。原因很简单,实现永生不太可能,但是人类却是可以实现长生。自大爆炸理论成为主流科学界所认为的宇宙诞生的方式,至今我们仍不知道未来宇宙究竟会以哪种方式消亡,科学家为此提出了多种猜想(见宇宙的最终结局会是什么?宇宙命运结局的三种假说)。但主流观点仍然是:自这个宇宙诞生以来,所有的事物包括宇宙本身都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不朽的事物,所有事物都会有其消亡的一天。因此,想要永生已经不是寿命能不能比宇宙更长的问题了,而是人类如何在宇宙最后毁灭的时候逃出这个宇宙。宇宙的边界是什么?宇宙的外面是什么?多元宇宙真的存在吗?这些问题直到现在都没有确切答案(参考宇宙无边还是有边?如果人类达到宇宙边界,会发生什么恐怖的事?与宇宙是否真的存在尽头?宇宙边界之外是什么呢?),如果宇宙外面有东西还好,逃出去至少还有一丝希望,而如果宇宙外面是一片虚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