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患上抑郁症的人,嘴里总会有这4句话,不要以为很正常

Published at 2024-08-21 11:09:37Viewed 187 times
Common article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近几年来,众多明星被爆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就是出现频率很高的心理疾病之一。有些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开心,给人性格很开朗的感觉,可实际上他心理可能正在计划着怎么离开这个世界。

抑郁症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太多抑郁症患者有严重的自杀倾向,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患者已高达3.5亿,其中因抑郁自杀的人高达数百万

为什么抑郁患者变得越多越多,那些围绕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为何“突然”出现了抑郁倾向,我们却浑然不知。

抑郁症并不是突如其来

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大部分发病的原因是由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有遗传因素,部分抑郁症患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患者的子女或同胞患病率要比其他人要高。

二是生理因素,主要与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脑影像学等有关系;三是心理社会因素,与患者所处的社会环境或遇到的一定的创伤性事件有关,特别是长期受到的不良生活事件影响。

抑郁症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而抑郁症刚开始的时候,一般会出现典型的“三低”症状,这“三低”包括:低情绪、低兴趣、低精力

具体表现为每天的情绪都十分低落、空虚,对其它的事物提不起兴趣,感觉自己十分疲劳,思考能力丧失。当这些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周以上,就是抑郁症的早期表现。

但是一般人对于这种早期症状并不重视,而当他们意识到这种坏情绪与身边人倾诉时,经常会遭到身边人的误解,导致自己产生更加消极的情绪和想法,没有地方排解治疗,从而加重抑郁症。

一般来说,患有抑郁症的高危人群主要是:青少年和中年人、产后妇女、老年人。抑郁症遍布各个年龄层,青少年主要以学习压力或校园暴力为主,产后妇女大部分因为身体激素的压力导致,老年人也会因为子女不够关心而患抑郁症。

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认识和重视,往往导致的自杀风险非常高。那是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哪些具体的表现呢?

这4句话常被有抑郁倾向的人挂在嘴边

很多患者都是不到最后关头不去治疗,甚至还有患者到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都不知道自己罹患抑郁症,却受尽了抑郁症的折磨,抑郁症患者会出现哪些表现呢?

我们是否可以提前察觉身边人患有此种病症,为他伸出援手呢?抑郁倾向者经常将这4句话挂在嘴边:

1、都是我的错

抑郁症患者对于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常常将其归咎于自己的身上,不论事情是否对错或是其他人造成的也好。他会不停地在自己身上找错误,并将这些错误造成的影响不断放大,纠结于此,产生的巨大落差感和自责感会不停地侵蚀自己的身心。

2、我真没用

患者产生的自我否定,丧失了对身边事情的思考和处理能力,一旦出现了什么错误导致工作失利,都会放大自我贬低和自我怀疑的心理,产生“我真没用”的想法。一旦不断否定自己,对日常的生活和社交等会造成严重影响。

3、真没意思

这是低兴趣的表现,患者会觉得和身边的人一起社交没意思,觉得以往自己所喜欢的或热爱的东西在一瞬间都失去意思了,再也喜欢不起来的感觉。

4、活着不如死了

很多重度抑郁症患者的表现就是产生自杀的念头,觉得对生活没有信心,生命没有存在的意义。因为长期受到抑郁症的折磨,加上没有干预治疗,没有地方排解情绪,不仅会产生轻生的念头,还会做出自残或自杀的行为。

90%以上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治疗

中国的抑郁症患者有9000万人,是世界占比较高的国家之一,而抑郁症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就诊率却只有8.7%,治疗率是51.5%,每年有20多万人自杀,意味着90%以上的患者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

其实抑郁症的就诊率低是和我们对心理疾病的重视度不够高、不够了解有关,一些患者根本不了解抑郁症,不知道自己患有抑郁症,更别谈让他自己去就诊了。

而且国内的心理治疗还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抑郁症治疗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非常长,平均都在18个月以上。患者还要面临后续的社会功能的恢复,经济负担也会比较重

那如果我们身边有人得了抑郁症,应该怎么治疗呢?首先可以通过和他一起了解抑郁症的表现,让其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患有抑郁症,接着可以鼓励他去专业的心理医院治疗,可以陪同他就诊。

寻求患者家里人的支持理解,与家里人共同帮助患者。尽量注意和患者在沟通时的用语,不要使用贬低他的语言或语气,同时可以倾听患者的诉说,减少患者独处时间。

其实抑郁症并不可怕,我们要正确认识它,对于身边人对抑郁症患者开的玩笑要及时制止,因为你不知道你无心的玩笑会对患者产生多大的影响。对抑郁症患者要主动伸出援手,鼓励其进行专业治疗,让抑郁症患者走出来。

原文链接:患上抑郁症的人,嘴里总会有这4句话,不要以为很正常

References

  1. 《抑郁症离我们并不远》.中国医药报.2019-04-12
  2. 《专家:抑郁症患者回归社会的价值贡献远大于带病生存》.环球网.2020-09-07
  3. 《我国因抑郁症每年损失494亿元,患者社会功能恢复也很重要》.健康时报.2020-09-07

0 人喜欢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test2

test2

如果中国拿了菲尔兹奖,那中国是不是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

我的回答:如果中国有持续培养纯本土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那么才可算作数学强国。这东西都得谈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个别一两个华人拿了菲尔兹奖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中国很多杰出的年轻一辈数学家,都是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或者在海外任职的,证明中国数学界还脱离不了国外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国国籍的学者经过国外的教育后得到菲尔兹奖,与一个华裔学者在国外得到菲尔兹奖,除了能够满足民族自信心外,没多大区别。Yuhang Liu的回答:等中国自己建设的数学期刊进入中科院自己评的一区再说吧。我不记得中国科学-数学是不是一区,别的应该都不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Annals 本来也就相当于普林的一个校刊而已。你有足够多学术地位受认可的编辑,然后华人数学家把自己的大作品都往这上面投,学术地位高了,自然国外的牛人也会往中国的期刊投稿。若是连这一步都不敢想象,也不必谈数学强国了。家里蹲大学的回答:谢邀,你是想说最近王虹解决三维Fakeya猜想的工作吗?即使拿了,我也不觉得这么认为,如果一枚菲尔茨奖章就作为数学强国,我想 巴西,越南,韩国,都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如果有一天,本土(所有教育都在国内完成)真的出现了获得菲尔茨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谈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珑霖君的回答: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2018年最新数据,世界第一。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走绿色通道,学费毕业后再交。去不发达地区就业,学费全免。我堂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排名还不如清华大学。二叔的家庭在美国属于中产偏上了,面对这笔巨款也是卖了国内的房才能支付。就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教育在给寒门学子留出路。数据来源: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第一刚一天就10K的赞,吓尿。————————鉴于答案很火,也跑个题,说两句这种低廉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个人的严重不尊重。我国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业化”教育,一个班里多个学生的成本也仅仅是多套桌椅,目的是最大程度普及教育,保障尽量多人的受教育权。但是也很容易把所有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并且充满了粗暴的强制性,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强硬的规训。加上我国的这种集体主义,对部分人很摧残。比如我这种很自我的人,极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我对于集体的严重反感。这让我小学和中学这12年很痛苦,到了 ...

为何似乎中国大学教育那么烂,却在科技上看似大有成就?

体制老司机​的回答:中国的教育没那么烂。杨振宁对中国教育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90分以下的学生,是非常好的,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成材。美国的基础教育太过注重个性发展,非常的松散,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容易放任自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而本身很优秀的孩子,也就是90分以上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人生的成功。杨振宁这段话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对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对这些人还是不够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所以,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基本素质不错的产业工人,也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但是,中国在最最顶尖的人才教育培养上,和美国等西方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第一,电子产品、玩具服装,以及什么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大水坝等基建工程建设,大型机械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毫无疑问,在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和英美差距还是较大。在非常尖端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光刻机、芯片、材料等等。杰克马也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 ...

国内的教育体系已崩溃?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NIO倒闭了嘛的回答:国内的教育体系趁着2024年的就业市场反馈已经崩盘了,大部分人大四和硕士期间的实习日薪还没现在补课的时薪高。绝大部分人读十几年书不如去学捏十年寿司,现在想靠卷高考翻身就跟1900年梭哈科举差不多了。十年前大家只是调侃一下文编理润,但那时候二本靠谱点的考编都是一次上岸,区别就是上哪里的。二本理科读个江苏大学,上海理工这种级别的硕士,三十岁也能混到三十万的年薪。江苏大学和上海理工进个上汽泛亚校招22W当年是有手就行,有点实力的应届生都能拿到30+的年薪。2024年的行情大致就是,高中本科硕士十年的培训完的80%的人时薪是干不过隔壁日本的零工。而且大部分工科硕士的就业环境真比便利店差远了。便利店至少不会爆炸和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工伤,也没什么难闻的气味和可吸入粉尘。而文科方面,十几年前大家印象还是硕士还来银行?24年是双非硕士还敢投我们银行的简历?除了编制外,文科整体就业就靠新东方一类的第三产业挽尊,去个新东方还能看见落地玻璃和高楼,不用面对奇奇怪怪的人。而其他招文科的制造业普遍都是杵在车间隔壁开个四五千的月薪,时不时要面对一下油腻领导的骚扰。而现在广告,传媒,游戏,留学这 ...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听听两个外国人的一针见血。给大家介绍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名叫西洛特,最近因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他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需要会播种,栽花,除草。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政治教育,这些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 ...

弦圈如何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 - 任务中心介绍

在弦圈你可以完成新手任务和每日任务,然后获得任务奖励。如何进入任务中心界面呢?首先进入个人中心接着在左侧菜单栏,点击任务中心这时我们就能看到新手任务和每日打卡任务。新手任务,顾名思义是给刚注册弦圈的用户准备的一次性任务,目的是让他快速熟悉弦圈的各个功能和板块。每日打卡任务,就是每天都可以完成一次的任务,希望能够给弦圈的用户一种真实的成长的感觉,让大家使用弦圈能够有更多的正反馈。需要注意的是,新手任务完成后,需要前往任务中心领取奖励,而每日任务完成后,奖励会自动发放,无需每次都前往任务中心。

数学圈小众中的小众

运营弦圈这么长时间,我终于发现一个事实就是:小众圈子千千万万,而数学圈则是小众中的小众,才是真正的小众😎!对于这句话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20世纪代数几何天才很多,但上帝只有Grothendieck一个。😇由于目前弦圈的人气比较低,并且经过我多次艰难的尝试,效果都挺一般,短期内看这个问题应该不太能改善。毕竟我只是个没钱没人脉的普通人,唯有一腔热血😅。但这不影响我的决心和计划,我想要给弦圈引入更多的小众圈子,让大家能够鉴赏更多的小众文化,这种理念是来源于数学的。在我看来,数学是包容的,能够将宇宙万物都融入其内,因此数学文化是开明的,能够跟无数其他文化相互交织,从而碰撞出火花。在是否存在人类大脑永远无法理解的数学结构?这篇文章中,我曾提到宇宙能否完全被数学所解释是一个理念之争,而我所持的观点即是爱因斯坦的那种,所有的一切都能被简洁、美妙、优雅的数学所描述。在了解了很多的圈子,尤其是小众圈子,以及跟不少数学圈外的人交流后,我才发现似乎很难找个一个比数学圈更小众的圈子。大家都说数学+学术实在是太小众了。在我这个沉浸于数学圈多年的人看来,很多其他所谓的小众圈子一点都不小众,比如说二次元圈、铁路迷 ...

读完了大学依然是社会的底层,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呢?

从小学开始到大学毕业,整整16年,读书可以说贯穿了我们每一个人最青春的时候。然而相信很多人都大学以后都会感悟到,自己回学校读书仅仅只是为了一个毕业证,平时要辛辛苦苦的上课,完成各种作业以及学校的要求。结果最后有用的东西没学到多少,时间却浪费在了诸多琐事当中,详细见 中国当前的教育最缺少什么?于是我们不经会想,既然读完书还是底层,还得受社会的毒打,那还读书来干嘛,不如早早的进社会赚取?其实读书对于普通人,尤其是我们底层人而言,好歹也算是条相对公平,且看得到头的出路。对于底层人来说,相对于搞科研、创业、投资等其他出路,读书风险较低、且付出努力能有一定收益。你想想看,如今很多人都觉得读书努力不一定有回报,那更何况其他的出路,风险更是直线上升,所有付出打水漂都算轻的了。除了是一条出路,读书也是教育的一种方式,能让你学习并掌握未来工作生活所需要的某些技能,这无疑有利于你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虽然学校在培养工作技能方面差强人意)。而且在学校也意味着有很多可能,你可以利用学校的资源去完成一些单独个人完成不了的事情,比如说现在很火的AI大模型,训练一次模型,单单是买GPU就不知道得花多少钱,而且还需要有 ...

如果缸中之脑是真的,那么人就能通过意念改变物质世界?

自从知道“缸中之脑”这个无比形象的词语后,我就对思考这个问题充满了兴趣。所谓缸中之脑是指一个邪恶科学家将一个人的大脑剥离出来,然后放进营养液中,接着通过计算机连接大脑,给大脑发送电信号,让他误以为自己活在某个世界里。这是一个思想实验,该实验的基础是人所体验、感受到的一切都最终会转化为大脑中的神经信号。换句话说,人的对外界的感知是间接的,并不是直接的,而这个间接的桥梁正是大脑的神经信号。这个实验前提可以用不太严格的数学形式表示。假设外界构成一个集合$A$,所有神经信号构成一个集合$B$,大脑世界构成一个集合$C$,那么我们有这样一条公理:公理. 对于任意$B, C$,都存在一个满射$f: A\rightarrow B$,且$B$与$C$之间至少存在一个一一对应$g: B\xrightarrow{\sim} C$。即$C$同构于$A$的一个子集$\widehat{A}$。因此,我们有以下论证:因为缸中之脑和头颅中的大脑接收一模一样的信号,而且这是他唯一和环境交流的方式,从大脑中角度来说,它完全无法确定自己是颅中之脑还是缸中之脑。如果是前者,那它的想法是正确的,他确实走在大街上或者在划船。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