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语不好,读不懂英文数学教材怎么办?

Published at 2024-10-28 13:29:31Viewed 254 times
Common article
Please reprint with source link

问题:最近我得到一本英文 GTM1 的 PDF。起初我截图发到微信上,再通过机翻来阅读。后来觉得麻烦,就打印下来。结果它马上给我一个下马威。

第三节开头给了一个定义,然后就出现了一个长达三行半的复杂句子,我辛辛苦苦把每个不认识的词都标出来,但是除了开头的「定义 3.1 是不完全的」,后面我就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了。而且我发现书里面有很多很多我不认识的词,一个一个查只怕一年也读不完。

经常在知乎看到「数学书是所有英文教材里文字最好懂的」这样的评论,大概我的英语水平太差了吧。(我的英语水平:我现在初三,120分的试卷一般考110~112)

所以现在我应该怎么办?怎样比较快速地提高英语水平使得我能够看懂数学书。

(补充一句:我的数学水平对看书不是很成问题)

我的回答:看不懂英文怎么办?那就老老实实遇到不懂的单词,就查一下什么意思,然后拿个笔记本记下来,这样还能方便偶尔复习巩固记忆。每次遇到不懂的单词,就这样操作,时间长了有感觉了,就可以不记笔记了,遇到不懂的查,脑子过一遍,继续看,代入到语境中去理解。

你是初三,真巧我看人生中第一本数学英文教材的时候也是初三,当时刚刚中考完,我还依稀记得当时看的教材是泛函分析Mr. Andrew Pinchuck写的的Functional analysis notes。当时我甚至还没有足够的数学基础,就直接看这本书了,整本书看下去似懂非懂,但也着实让我学会了不少东西,算是我早期的数学启蒙读物之一,最后这本note我是高一的时候读完的。

当时英文看不懂,我就简单粗暴,把每个不认识的单词都直接记在本子上,然后逐渐习惯代入语境中去理解。这个过程其实是漫长而痛苦的,你不仅需要看一本英文教材,而是需要同时看多本教材,一起学习。我记得最后我写了整整两个笔记本,外加其他一些零散的英文笔记本。而且高一的时候,我也尝试去读法语,学了一丢丢数学法语,学习方法跟英语类似。感觉数学上法语跟英文相似度是很高的(虽然法语跟英文本来就像),英文可以的话其实可以直接尝试读法语,这样会比较好理解。

我大概到高二的时候,才开始明显感觉不怎么需要查单词了,并且遇到不懂的单词也是直接脑子过一遍。我还记得当时看完了一本书,是Loring W Tu写的An Introduction to Manifolds,当时是因为看不懂Jürgen Jost写的Riemannian Geometry and Analysis决定补一下基础,所以才选择看更为基础的An Introduction to Manifolds

到了高三的时候吧,具体记不清了,我基本上读英文数学文献就跟读中文一样,也不怎么需要查词汇了,而且遇到不懂的数学词汇,直接查它对应的英文意思比查中文意思有用多了。也就是说到了这个地步,你可以通过英语本身来理解数学,基本上就达标了。

为什么只是达标?因为你只是会读,不代表你会写。想要进一步提高水平,接下来就是锻炼你的写作内容,比较常见的方法就是自己写note,将自己所学的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

其实数学英文教材,相比于其他英文教材或者说英文读物,算是简单好懂的了,并且在你熟悉数学英文以后,你基本上也不再想看中文数学教材了,因为同一个意思用中文表达,往往不如英文表达那样简洁明了、容易理解。我就试过同一段话,看中文翻译的时候看不懂,结果一看英文秒懂,就非常简单的意思,用中文写可能会硬生生增加理解难度。

同时,英文数学内容资源丰富,除了代数几何可能有少量文献需要读法语,基本上读懂英文数学,在整个学术生涯就够用了。我自从读懂英文数学以后,就完全不看中文教材了,写数学也基本上直接写英文。一方面数学的有些英文术语很难找到合适的中文词组,另一方面强行翻译成中文会给人特别扭捏的感觉,这无疑会提高读者的理解难度。

比如说a collection of xxx、a family of xxx、abuse of notation等相当地道的英文表达,除非是专业的翻译专家,不然翻译出来的内容看着真不自然、不舒服。对于英文数学翻译,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之前自己翻译的:我翻译并整理了一些MathStackExchange的问题和回答

最后我最近自己弄了个数学社区 数学 ,里面分享了一些我以前学数学的感想,以及一些其他网站没有的、搜不到的数学内容。内容不多就我一人维护,欢迎感兴趣来看看!

1 人喜欢

Nekomusume
Comments

There is no comment, let's add the first one.

弦圈热门内容

数学与物理公式可以精准简洁地描述自然现象,究竟是世界本就如此巧妙,还是科学家努力简化后的结果?

这个问题有点像数学究竟是人发明的,还是人发现的?每个人基于不同理念、哲学观,会有不同的答案。而如今这个问题,可以引申出几个类似的问题。世界的底层运行规律究竟是复杂的,还是简洁的?物理定律究竟是真理,还是人类为解释宇宙而创造的?(类似于数学是否人造?)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定律是绝对真理吗?或者说存在绝对真理的数学定理或者物理定律吗?这些问题都涉及到一种哲学观,没有标准答案,只是你观念的不同。回到这个问题,我是持爱因斯坦的那种观点,认为宇宙能够由简洁而优美的数学所描述,因为宇宙的底层规律本身就是足够简单的,只是人类未曾发现。换句话说,这就有点像线性空间的基底一样,只需要几条简单的定律,就可以通过线性组合,不断复杂化,最终产生如今的宇宙。这里又涉及到一个问题,即这个线性空间到底是有限维的,还是无穷维的?不过基于世界本质的简单性,从审美角度出发,我更倾向于假设这个线性空间是有限维的。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数学或物理公式不够简洁和美妙,那么其本身所蕴含的奥秘也就越浅显,并且距离世界的本质就更远,即引用高斯的话“距离神更远”。故而简洁的数学或物理公式,更多的是科学家们发现的结果,是自然的,而不是刻意 ...

国内曾经出现过很多的数学论坛,但是为什么如今大多数都访问不了了?

今天我在知乎宣传弦圈的时候,回答了一个问题有哪些数学论坛值得推荐?,结果发现有好几个回答里的数学网站已经访问不了了。这些回答里的几乎所有数学网站,我都未曾听说过(正如弦圈很多人不知道一样),这证明国内曾经也出现过很多数学论坛,有些或许曾经也辉煌过,但是最后都坚持不下去了。我做数学的时候,用的数学论坛基本上都是国外的MathStackExchange和Mathoverflow,知乎也很少用。可以说国内目前除了知乎,就没有高人气的数学论坛。毕竟本来纯数学就是一种非常小众的文化,而数学这种严肃的内容,也注定不会有高活跃、高互动的用户。因此可以看到很多国内的数学网站都已经不能访问了,有些还“活”着的,其实也是半死不活,空有用户量,但活跃度却低得可怜。而知乎的数学也早就变味了,彻底娱乐化了,真正有营养的内容已经没多少,真正有实力的大佬也相继退乎,回答都删得干干净净的。似乎中文互联网中已经没有太多数学文化的栖息之地了。国外虽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却跟国内天差地别,最大的MathStackExchange和Mathoverflow两个数学论坛,虽然也是不能盈利,纯粹靠捐赠维持生计,但是却能保持纯粹的数 ...

前端跨平台开发框架对比:Flutter vs Tauri vs React Native

传统移动端开发往往需要同时兼顾Android和IOS的开发,而桌面端开发又需要同时兼顾Windows、MacOS、Linux系统。如果你想要全平台覆盖,不仅意味着要同时维护多套完全不同的代码(极大提高了维护成本),并且代码和逻辑还可能不能复用,这意味着高昂的开发成本(极低开发效率),每个平台都得从零开始写。现在国内还多出个鸿蒙系统,这意味着你要同时开发和维护更多套代码,哪怕补贴钱,这成本也不是小企业能够负担得起的。于是,跨平台框架应运而生,Facebook开源的React Native,曾经是最流行的框架,不过近几年被Flutter超越。它不仅能让你使用React语言同时开发Android和IOS APP,甚至还能进行Windows桌面端开发。而谷歌开源的Flutter,是目前最流行的跨平台框架,略微领先React Native。它能让你使用dart语言开发移动端与桌面端应用。而Tauri则允许你使用任何前端框架进行全平台开发,不过也需要你懂得一些Rust语言。我们先从开发体验出发来对比这三个跨平台框架。首先,React Native能够让你完全用JSX语言来进行跨平台开发,这对于本身 ...

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2)

本文我们继续之前的话题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1),在上文中我们讲到在React Native想要写<p>或者<span>需要用Text组件。除了展示文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展示图片。在React Native中你无法使用HTML的<img>,而要用React Native提供的Image组件。处理图片可以说是React Native中的一个难点,因为在React Native中无论是什么图片都需要你设置一个宽度和高度,见实例:import React from 'react'; import {Image} from 'react-native'; import {SafeAreaView, SafeAreaProvider} from 'react-native-safe-area-context'; const DisplayAnImage = () => ( <SafeAreaProvider> <SafeAreaView s ...

弦圈登录功能完成更新,之后只要登录一次便可长期保持登录

原标题:弦圈登录功能完成更新,之后只要登录一次便可长期保持登录。目前该功能仍在测试阶段不稳定,如果发现有登录后掉线问题,可以试试清空cookie。这几天,我对弦圈的登录功能进行了更新,换了目前最新的OAuth2技术,取代以前的session登录。基于OAuth2的登录功能有很多好处,首先第一个就是能够长时间的保持登录状态,现在大家上网,无论是哪个平台,你都会发现自己只要登录一次,哪怕过了很久再打开,仍然是登录状态。第二个好处就是,token是无状态的,因此会占用更少的服务器资源,这意味着弦圈负荷更小、访问更顺畅。旧登录功能基于session是有状态的,如果人多起来,服务器负荷直线上升,这或许也是之前卡的原因之一吧。由于我是第一次在Web端使用OAuth2实现登录功能,因此刚开始更新的时候,网站还是有很多bug。比如说最大的一个bug就是,关闭浏览器后重新打开,需要重新登录,这显然问题很大。而这个bug今天经过我整整一天的艰难调试,终于是修好了。别小看一个简单的登录功能,尤其是OAuth2,前后端实现真的挺复杂。最后虽然网站代码已经更新好了,但是用户浏览器里的cookie是不会因此自动删 ...

给Web开发者写的React Native简介,React Native与React的区别与对比(1)

React Native是React下的一个跨平台框架,能让你用熟悉的React JSX语法来进行跨平台开发。所谓的跨平台开发是如今的一种趋势,即用同一种语言来同时进行Web端、手机端安卓与IOS、桌面端Windows、MacOS、Linux的开发。这样不仅能极大的提高开发效率,同时大大增加了代码的可维护性,节省了大量的成本。然而React Native虽然带个React,用的也是JSX语言,却跟React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因为React Native不仅面向网页端,还面向手机端APP,而React Native的代码会直接编译为native原生代码。在本文中,我将会列举说明几个React Native的不同之处。首先,在React Native中我们不能像React那样直接使用HTML语言,因为无论是Android还是IOS,都无法编译HTML语言。因此,我们需要使用React Native提供的组件。在React Native中,如果你想要写<div>,则需要换成<View>。View组件在Web端会被编译成<div>,而在Android和IO ...

React Native UI库介绍与对比

React Native的生态与React.js相比,没那么丰富,或者说手机端的生态本身就跟Web端相差甚远。React.js作为Web端虽然生态丰富,但由于其JS库大多数都不能直接用在React native中,因此很多在Web端存在诸多解决方案的问题,如代码块高亮、渲染数学公式,在手机端都难找到合适的办法。React Native的UI库,其实可以选择的并不多,不像Web端百花齐放,选个UI库都能选择困难症。在本文,我将会介绍几个我所知道的React native UI库,其中有几个我是用过的。1. React Native Paper这是一个Material Design风格的UI库,在GitHub拥有13.4k个stars,官方文档👉React Native Paper。该库安装步骤简单,组件使用以及自定义也容易,唯一的缺点就是组件不够多,有些场景需要你另外补充其他库来满足需求。React Native Paper应该是React native唯一一个Material Design UI库,该库能够跟React native navigation整合,构建Material风格的 ...

🇪🇸 3.3 阿维拉

​宛如异世界城镇般的城市,中世纪时期的巨大的围墙将整个旧城区彻底包围,竟然没有经过火药的洗礼,一直保存至今。尖顶城垛却有着半圆形的塔楼,很明显是融合了穆斯林世界和基督教王国的风格,印证了阿维拉在再征服运动中的战略地位。不知道巨人里的玛利亚之墙灵感会不会是来自这里()没有过度的商业化和游客旅行团,所有的古迹都显得如此纯粹。以及三月正是赏樱的季节,没想到在西班牙也能欣赏到灿烂绽放的樱花,这几天在卡斯蒂利亚拉曼查的赏樱体验也是十分独特,比起虽然是漫山遍野但却人山人海的樱花园,我更喜欢一个人独自欣赏公路旁孤芳自赏无人问津的野樱。具有东方色彩的樱花竟然能与西式的城墙塔楼同框,有一说一确实有种奇妙的违和感()不过说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有机会在樱花祭再去一次日本呢😭

由于备案需要,xianquan.net暂时关闭,原地址manitori.xyz可正常访问。由于苹果开发者账号费用过高,弦圈APP IOS版暂不支持。

这几天,我在给弦圈新域名xianquan.net以及弦圈APP备案,其中域名备案为了让管局通过,需要我暂时关闭掉xianquan.net,多有不便尽请谅解。弦圈的原地址manitori.xyz不受影响,可正常访问,然后未来manitori.xyz是不会丢弃的(见弦圈更换新网址xianquan.net,原地址manitori.xyz保留)。接着,这几天我原本打算把弦圈APP IOS版也给上线了,可惜苹果太吸血了,每年费用比微信还得高一半。因此我决定暂时只支持弦圈APP安卓版,IOS版等以后再说吧,虽然代码写了,但是无法打包IPA文件,而且就算打包完成也无法安装到苹果手机。最后不得不说,目前访问弦圈还是有点卡,虽然之前已经优化过了(最近有人反馈网站卡、打不开,我自己也试过这种情况,已再次对弦圈进行优化),但人多了还是会明星感觉到卡。原因目前也基本确定,之后我会再次更换并升级服务器,而更换服务器就需要迁移数据,迁移数据过程需要关停服务器。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我选择关闭服务器在晚上进行,错开访问高峰。

弦圈APP已开发完成,准备发布

经过两个月的漫长艰难开发,大家期待已久的弦圈APP终于开发完成,目前正在准备发布的工作。马上弦圈APP的第一个版本就要跟大家见面了,暂时先推出安卓版,之后测试完苹果手机再推出IOS版。目前弦圈APP的核心功能已经基本开发完毕,包括:写文章、发帖子、回答问题、创建圈子、看文章、看书、看帖子、看词条、圈子、看问题和回答、发布评论与回复、点赞与踩、收藏夹、关注用户、搜索、用户中心、个人主页、设置、消息中心等等。但是仍然有一些未完成的功能,这些功能计划之后慢慢更新吧,它们包括:创建词条、写书、提问、任务中心、商店、赞赏、钱包与充值、交易中心、签到等等。上面提到的都是大的功能模块,下面我就提及一下APP一些细节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小,但也同样重要。与网页端弦圈不同,手机端弦圈APP使用markdown编辑器,用于文本格式、图片、链接等输入。关于markdown语法可自行百度,事实上markdown语法写起来比富文本要方便。至于为啥使用markdown编辑器,原因如下:首先APP跟网页端(Web端)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想要跟Web端一样用富文本编辑器会变得困难。绝大多数现有的富文本编辑器都是基于W ...

狭义相对论核心问题

狭义相对论(Special Relativity)是爱因斯坦在1905年提出的理论,它主要为了解决经典物理学(牛顿力学和麦克斯韦电磁理论)之间的矛盾,并重新定义时间、空间、质量和能量等基本物理概念。以下是狭义相对论旨在解决的核心问题:1.经典力学与电磁学的矛盾牛顿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牛顿力学认为,在惯性参考系(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参考系)中,物理定律的形式保持不变(例如,在均匀运动的火车上做实验,结果与静止时一致)。麦克斯韦方程的“特殊地位”:麦克斯韦方程组预言了光速的恒定值,但经典物理认为光速应遵循伽利略变换(即速度叠加)。例如,若你以速度 v 追赶一束光,光速对你来说应变为 c - v ,但这与实验观测矛盾。矛盾的核心:牛顿力学的伽利略变换与麦克斯韦方程组的不兼容性,引发了物理学基础的危机。2.以太理论的失败以太假说的背景:19世纪物理学家假设存在一种名为“以太”(aether)的绝对静止介质,光波通过以太传播(类似声波在空气中传播)。迈克尔逊-莫雷实验(1887年):实验试图通过测量地球在以太中运动引起的“以太风”来验证以太的存在,但结果却表明光速在不同方向上始终相同,与以太假说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