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心人和外星人阴谋论

发布时间:2024-08-19 20:47:00阅读量:256
专业文章
转载请注明来源

由于本文对超维度到能拨弄时间的文明是否存在这个问题持有悲观态度,因此论述条件限制在三维下。

1.1 地心文明论

我们默认地心是指距离地面6000公里的地方,这个地方的特点是:

  1. 4000摄 氏度以上的极高温
  2. 360 GPa 的地心压力
  3. 没有阳光、几乎没有水分、氧气
  4. 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大量辐射

不依靠【温室】能在这种地方活下来的生物应该具有的特点:

  1. 不能 是碳基,因为蛋白质DNA细胞分子结构全都会在高温下遭到破坏
  2. 生物体 结构要异常坚韧,能在极高压下维持运作
  3. 能有办法直接或间接吸收地热 能量维持生物体运作,且这个过程气体和水不参与反应
  4. 其生存和繁衍模式能与辐射共生

我们目前探测地心的手段有:

  1. 由于地球内部的密度变化会影响地球重力场,因此精确重力测量可以给出地下岩石密度变化
  2. 由于地核中的液态铁和镍会产生磁场,通过探测地球磁场变化可以分析地壳中磁性物质分布
  3. 遇到液体层会减速的纵向地震波,和只在固体传播的横向地震波

人类的理性只能讨论可知的部分,讨论不可知部分是无效操作,在可知的范围内,目前只有少量微生物能在深底层存活,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的生物也只是距离地面11公里而已。在可知范围内,没有任何生物能在地心长期生存。

在贝叶斯统计中,阴谋论往往在解释数据时显得有解释权,但因为阴谋论的基本假设缺乏实质性证据,发生的概率较低,往往需要通过更新先验概率,来有效地修正对复杂事件的看法。

1.2 外星文明交流假设

现在我们抛开不可知界限,假设存在不可知外星人,且外星人是碳基生物,从我们的视角看,来讨论外星人应该生存的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并非所有星球都像地球一样大小适宜,质量合适,位置特别好。拜先天条件加成,地球极少遭受到陨石的撞击,这给了生物进化时间。而对于已经进化出来的文明,假设行星外部条件发生剧变,居住在地面确实比居住在地下危险。那么已有的文明要么进行星际迁徙要么开发地下宜居环境。

但并非所有文明都有星际迁徙的勇气,文明更保守的延续方法依旧是开发地下。而不论是哪种选择都需要文明具有建造“文明温室”的技术,地下文明的存在是非常合理的假设。人类探测不到地下文明,暂时也建立不起来地下文明,因而此类文明一旦存在,该文明的工程技术水平至少在现在的人类文明之上。

而对于不同文明形成的社会关系,由于文明之间的天堑一般的物理距离,人类文明能使用的交流手段不多,仅电磁波,宇宙线,引力波三种而已,其中电磁波最有成为交流手段的潜力。假设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且以电磁波为媒介,那么不同文明之间首要确认的肯定是对方的时空间坐标,而人造的信号塔信号源太弱,那么能交流的星际文明之间一定存在利用以下自然天体的技术。

【毫秒脉冲星】:以极其稳定的周期发射电磁辐射,通常在无线电波段,其信号具有高度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具备成为宇宙信号塔的潜力,特别适用于高精度的时空间定位。

【造父变星】:其光度周期与其绝对光度之间有明确关系,可用来短距离测距。

【类星体】:通常位于极远距离,通过其光谱红移可以较精确估计距离。

【引力透镜】:大质量天体如黑洞的强引力场造成的空间弯曲,可以让光线拐弯,有透镜一般的作用,有潜力实现长距离信息传输,一般用于远距离精确确定空间坐标。

如果星际文明能够利用毫秒脉冲星、造父变星、类星体和引力透镜进行交流,它们可能会通过一种复杂而精细的方式进行信息传递。首先,文明们可以依赖毫秒脉冲星的极端周期稳定性作为精确的时间基准, 以确保双方的时间同步。这种同步将允许他们通过调制脉冲星信号的到达时间或频率来编码信息,从而实现高精度的数据传输。

在此基础上,造父变星可以用作距离测量的工具,确保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站点的精确定位。通过测量造父变星的光度周期,文明们能够确定宇宙中的距离,并确保通信系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类星体,作为远距离的光谱信号源,则可以提供另一种信息传递的途径。 由于其远离地球的高红移特性,类星体可以用来将信息编码到其光谱数据中,并通过分析这些光谱变化来解码信息,从而实现极远距离的交流。

引力透镜则可以作为一种自然的信号放大器,通过利用大质量天体的引力效应来增强信号。这样,文明们可以借助这些引力透镜作为中继站, 将信息从一个星际文明传递到另一个。

综合利用这些天体工具,星际文明能够实现精准的宇宙导航和信息传递。他们将能够在跨越巨大的宇宙距离时,确保信号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同时解决单一工具可能面临的局限性。这种多重天体工具的结合,将使星际文明之间的沟通更加高效和可靠。

但在星际文明之间实现【即时交流】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 光速是信息传递的最高速度限制。然而,仍然有几种理论和技术设想可以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信息交流的效率。首先,量子纠缠通信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决方案。【量子纠缠】允许两个粒子在距离极远的情况下保持状态关联,理论上可以实现几乎即时的信息传递。然而,当前技术尚无法维持稳定的量子纠缠态,实际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量子中继,作为一种扩展量子通信距离的方法,通过中继节点传递纠缠态,虽然有望提高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但其技术实施仍处于理论阶段,需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难题。

另一种思路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比如利用预定通信协议。文明可以设计这种协议,通过提前发送预测信息或使用存储和转发系统来减少实际 传递过程中的延迟。这种方法依赖于高效的预测算法和信息管理技术,虽 然无法完全克服光速限制,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通信效率。此外,建立太空网格网络,通过多个中继站进行信息传递,就像宇宙互联网一样,也是个潜在的办法。这样的网络可以减少点对点通信的延迟,但在极远的太空中部署和维护这样一个网络将面临巨大的技术挑战。

从总体上讲,实现真正的即时星际交流面临光速限制这一基本局限,如果文明的距离不是太远,是类似在一个区域族落散居的话,那么宇宙互联网将是最好的方式,如果文明间是超远距离零落而居的话,那么量子纠缠还是必经之路。能够做到互相交流的文明其文明程度有大概率远在人类之上。

我们从上可以发现,如果不出现什么底层物理规律的突破的话,在人类文明的视角来看,文明之间实现交流互通都是非常困难的。远距离星际迁徙更是难上加难。

1.3 星际文明社会交流环境

假设在星际文明社会之间存在【星际游牧文明】与【星际农耕文明】 的差异,而游牧文明又分为【坐着飞船跑的】和【带着行星家园跑的】,游牧文明对比农耕文明就缺乏了强大的环境部署能力,有大概率是无法做到文明交流的,小概率是先进到不需要依赖环境天体就能进行文明交流的。

而我们再进一步假设文明社会科技爆炸,有科技能轻松办到文明交流,不管游牧文明还是农耕文明都能文明交流,促成文明社会建立。文明之间的关系处理将会是很复杂的一件事情。

文明一旦交流,不可避免地陷入冲突或共存的抉择,而文明的选择极大程度依赖于利益权衡。如果没有规则束缚,利益得当的话,【强大的文明没有共存的必要】,就会陷入冲突。因为在正面对决中,强大的文明一定会碾压弱小的文明。而正面对决的文明战争的战败方一定是科技实力弱的一 方,具有进攻实力的文明一定是星际游牧文明,战败的文明大概率是星际农耕文明。而介于文明的文化环境不同,物种不同,即使是弱小的农耕文明也很难被同化掉,而经历过全面战争的文明之间是很难共存的,要么同化要么被反同化。因此文明之间一旦全面开战,结局必定以一个或者多个 文明消亡为代价。

假设文明社会有规则束缚,那么束缚文明的规则又一定是更为强大的力量的显现。可以是一个道德文化水平极高的强大文明建立的,也可以是许多强大文明互相制衡从而建立的。弱小的文明以弱胜强的唯一办法就是借助更强大的文明的力量。要想产生对所有文明的束缚,必须先得有足够多的文明有过相互沟通、交流、战争和妥协, 以至于形成默认规则,并被其他没有经历过激烈交互的文明观测并认识到。 由于文明的脆弱且文明的再生又是很漫长的,宇宙中文明社会间的沟通交流成本巨大且危险,也让文明社会之间的关系处理变得十分紧张。这也就是【黑暗森林法则】的依据所在。综合上述,星际文明社会之间的交流一定是零星冷漠,长期沉默的。

0 人喜欢

评论区

暂无评论,来发布第一条评论吧!

弦圈热门内容

大一上挂科后果严重吗?

知乎提问:大一上挂科后果严重吗?我的回答:还真问题不大,我大一的时候身边就有不少同学挂科了,结果无非是补考,或者严重点的重修,最后都能过。我大一大二的时候也是对挂科害怕不已,每次考前复习都十分紧张。直到后来快毕业的时候,我得知自己居然缺了通识课学分不能发毕业证,而我身边那些挂过科的同学全都学分修够了。那时候我才明白没啥好怕的。。。当然最后那个学分还是补上了,虚惊一场。后面我打算在 数学故事天地 写一篇因为沉迷数学导致挂科而大学无法毕业的小说,虽然我文笔不行,但是我有足够的想象力,只要我把逻辑、故事线、设定全写出来,一样会是丰富的故事内容,只不过细节描写没那么动人、生动。希尔伯特也曾经说过,数学家拥有足够丰富的想象力,完全可以当一个作家。原话我现在在网上已经找不着了,只找到了下面这句话"You know, for a mathematician, he did not have enough imagination. But he has become a poet and now he is fine."  ——David Hilbert“他曾没有足够的想象力来当数学家。不过 ...

洛必达法则为何成为禁术?

知乎提问:如题,高考用会扣分,大学微积分考试还明令禁止使用洛必达法则(我个人还是好喜欢洛必达法则)疑惑产生于大一半期考试之前,刚刚学极限没多久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极限”这个概念,学校用心良苦,在半期考试中ban了洛必达,仅此而已。我的回答:因为洛必达法则并不是洛必达发现的,而是洛必达买下来的😇。说到洛必达法则,我的回忆就倒回到初三和高中时期,当时做高等数学的极限题我都喜欢直接洛必达法则,我不太想考虑除了洛必达还有什么别的计算方法,没必要。因为洛必达法则明显更加友好,反而更加容易让学生熟练掌握极限,我初三乃至高中的时候,学高等数学能学懂,其中就少不了洛必达法则的功劳。其实多用几次洛必达法则感觉上来了,再去理解极限的本质,也不是不可以。只能说国内的这种教育模式非常的按部就班,就必须你按照学校指定的路径来学习,真的就流水线工厂一样,教育被整成这样,教育出来的人自然也很难有创新思维。这只是普通的通过性考试,完全没必要考虑所谓的公平性问题。就好比,初三的时候自学了高中的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或者,高三的时候自学了洛必达法则、级数等微积分的东西,可以很轻松的解决某些题目。这种还勉强能狡辩一 ...

今天晚上弦圈服务器发生崩溃情况,已一切正常莫慌,目前判断是腾讯云的问题

之前我对弦圈进行了优化最近有人反馈网站卡、打不开,我自己也试过这种情况,已再次对弦圈进行优化,接着弦圈基本上就没有再出现过问题,网站浏览也很流畅。不过今天晚上前端服务器突然崩了,我发现后马上对服务器进行了重启,重启过程持续了5-10分钟左右吧,真慢。然后又发现了一点问题,就暂时用后端服务器顶替了,之后前端弄好了又重新用回原来的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重启了(edge one)CDN,导致https访问会弹出证书不安全的情况,现在也全部正常了。根据我跟其他人的交流得知,他在东京的服务器前几天也突然崩了,崩的原因也是摸不着头脑的IO读写,然后我咨询客服他也没看到异常。我就一个前端服务器,2核4G就放前端代码,怎么可能会是业务问题。然后网站被黑客疯狂扫描,一直都有但也不至于弄崩服务器,目前判断可能是腾讯云自己的问题。

GTM023 W.H.Greub线性代数经典教材:Linear Algebra

这本教材是我高中时期入门线性代数的主要教材,我的很多基础知识都来源于这本书,如今看回这本书可以说满满的回忆。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读过的内容最为全面且完备的线性代数教材了。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的代数化,没有什么直观可言,以抽象为主,表述简练、知识密度高。总之,真的太对我的胃口了,我当时是挺喜欢看这本书。这本教材跟其他线性代数教材一样,先从最基本的向量空间开始讲起,但不同的是,它这里还应用了群论的知识。紧接着这本书以代数抽象的形式讲矩阵和行列式,尤其是行列式,书中的描述直达其代数本质,这是我当时印象挺深刻的。接着书本还继续往外拓展,讲到与向量空间相关的一些概念,如泛函分析中的内积空间,同调代数中的代数和同调。总之,这本书对初学者有一点小门槛,适合喜欢挑战难度、喜欢看高水平读物的初学者看。PS:作者不再提供附件下载。

QQ频道AI视频泛滥?未来互联网上会充斥着AI生成的垃圾视频吗?

QQ这段时间感觉AI视频比以前多了,而且更主要是现在QQ还给AI视频推流了,可以说举措完全跟其他平台不同。以往QQ上的AI视频,基本上都是没流量的,现在给流量扶持,势必会导致AI视频进一步泛滥。其他平台像知乎、公众号、推特,发AI生成的内容,其实是会直接限流的。昨天我在知乎上发一篇AI生成的小说,创作声明了AI写的,结果直接零流量,阅读量1应该就是我自己吧。而在推特上发东西,如果用Gemini修改你自己写的语句,发上去也会被限流。小红书我没试过,之前看那种AI美女的笔记也挺泛滥的,不过后来我举报过以后就基本没看到了,也不知道是不是算法问题,还是小红书算法更新了。总之,小红书也是不鼓励AI生成的。说实话就没几个平台真的会鼓励AI生成的内容,只有极少数幸运儿会得到流量,毕竟说实话绝大多数AI内容都惨不忍睹,我其中最讨厌的就是那种AI美女图片,现在还多了视频,真的恶心,关键是居然还有人会看?尤其是QQ视频,之前还不给AI内容推流,现在直接开始推流了,更加惨不忍睹,关键是还不少人评论互动。如果是我,肯定直接不点,流量都懒得给它。AI视频如果仅仅只是整活那种,那还勉强能接受,但是我更喜欢那种混剪 ...

我开发的宇宙级APP竟然成为了其他世界的系统

陈木是弦圈一名默默无闻的全栈程序员,他每天身兼多职,任劳任怨地工作,既负责网站前端的开发与维护,又得兼顾后端的开发与维护。前段时间,陈木又接到了新的任务,要求他负责弦圈APP相关的开发工作 计划开发弦圈的桌面端版和APP版。于是,陈木在挑选了众多技术与框架后,选择了使用Universal React Native Pro Max进行APP的开发,这是一个近期在全世界都很火的框架。Universal React Native是基于传统的React Native通过最新的universal技术[1]进一步迭代升级,从而能达到用React Native语言开发任何东西原生的一个技术框架,而Pro Max则是它的超级升级版,你甚至能用它编程纳米机器人和可控核聚变引擎。开发的日子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眨眼间就过了几万年,陈木头发都秃了,才终于从工作中缓过来。这时陈木也收到放假的通知 弦圈APP先开发到这里......,他松了口气,终于可以放松一下,并开始着手考虑自己一直以来的设想——开发一个宇宙级APP。所谓的宇宙级APP数亿年以来,一直都是各大星域争相竞争的研究对象,指的是通过开发宇宙级API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