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方案被毙时,我的灵魂飘出了会议室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当电脑再次蓝屏,我终于理解了《恐怖游轮》—— 故事线: ▸ 09:00 收到新需求:"要星空梦幻感,但必须用深色系" ▸ 15:00 第3次去楼下咖啡店借充电器 ▸ 18:30 主管说"再增加点元宇宙概念" ▸ 22:00 保存文档瞬间,保洁大叔按掉了电闸 💻 后记:盯着漆黑屏幕上的反光,突然笑出声 ⌨️ 正在发起《甲方迷惑行为大赏》,投稿私信爆了
🌀第7版方案被毙时,我的灵魂飘出了会议室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当电脑再次蓝屏,我终于理解了《恐怖游轮》—— 故事线: ▸ 09:00 收到新需求:"要星空梦幻感,但必须用深色系" ▸ 15:00 第3次去楼下咖啡店借充电器 ▸ 18:30 主管说"再增加点元宇宙概念" ▸ 22:00 保存文档瞬间,保洁大叔按掉了电闸 💻 后记:盯着漆黑屏幕上的反光,突然笑出声 ⌨️ 正在发起《甲方迷惑行为大赏》,投稿私信爆了
🍵 阴天宅家煮茶听雨,允许自己当一天"无欲无求の佛系青年"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没有计划表,没有KPI,只有茶香和雨声🌧️。 不必在乎同事的目光,也不必理会领导的脸色 学会享受"什么都不必追赶"的松弛感☁️,你们今天也躺平了吗?
面具下的自我:《西力传》中的个体困境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来自 热心市民年糕先生 的 投稿 :1983年,伍迪·艾伦执导的虚构纪录片《西力传》上映后立即引发轰动。简单来说,主人公莱昂纳德·西力是一个特殊的人,他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外表和性格,成为一个“完美的镜子”,反射周遭人的一举一动。他就像一根柔软的芦苇,随环境风吹草动。01#理想自我的困境西力的“特殊能力”恰恰凸显了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的困境:我们时常会为了讨好他人、获得认同而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扮演一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带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以适应环境期待。然而区别在于,西力已经把这种现象发挥到了极致——他看似拥有百变的人格,实则丧失了独立的自我。西力的人格是如此脆弱不堪,以至于最微弱的环境变化都能引发他的改变。他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特征。这似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自我认同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固,它极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操纵。02#one?A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他者依赖",在于个体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建立自我认同。正如符号互动论者米德所言,个体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和期待。个体通过扮演社会角色获得认 ...
🔥 啊啊啊今天中了彩票!感觉心都要跳出来了,家人们谁懂啊!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下班路过彩票站随手一刮,居然中了奶茶券!✨ 对着阳光反复确认过数字后,“哟吼!” 我直接原地蹦跶引得路人纷纷侧目。 立刻拍照发家族群,收获23条「吸欧气」表情包 💬 评论区随机揪3位幸运伙伴,请喝同款奶茶!
4.2 弦圈更新每日签到功能
如果我们能知道过去的一切,就能知道未来⏳......
昨天弦圈更新了每日签到功能,新增打卡功能。具体见下图为了提升签到的仪式感,用户每天签到,都需要输入一个每日打卡语录,打卡后便能签到成功。如果你不想自己输入文案,选择一个今日心情,会自动分配打卡文案给你。打卡后,你的打卡文案会作为帖子发布在每日打卡。
🍵 阴天宅家煮茶听雨,允许自己当一天"无欲无求の佛系青年"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没有计划表,没有KPI,只有茶香和雨声🌧️。 不必在乎同事的目光,也不必理会领导的脸色 学会享受"什么都不必追赶"的松弛感☁️,你们今天也躺平了吗?
💥给半夜装修的邻居:您家需要唢呐助兴服务吗?
如果我们能知道过去的一切,就能知道未来⏳......
连续三天被电钻声惊醒后的反击实录: → 愤怒值:80%(购买隔音耳塞) → 暴走值:150%(单曲循环《忐忑》贴门播放) → 冷静值:-∞(在业主群发装修时间规定截图) 🔨 急需更多智斗攻略!此仇不报非君子!
如果中国拿了菲尔兹奖,那中国是不是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我的回答:如果中国有持续培养纯本土菲尔兹奖得主的能力,那么才可算作数学强国。这东西都得谈可持续性,不能因为个别一两个华人拿了菲尔兹奖就觉得很厉害了。现在中国很多杰出的年轻一辈数学家,都是接受过海外教育的,或者在海外任职的,证明中国数学界还脱离不了国外的培养体系。一个中国国籍的学者经过国外的教育后得到菲尔兹奖,与一个华裔学者在国外得到菲尔兹奖,除了能够满足民族自信心外,没多大区别。Yuhang Liu的回答:等中国自己建设的数学期刊进入中科院自己评的一区再说吧。我不记得中国科学-数学是不是一区,别的应该都不是。这也不是什么不合理的要求。Annals 本来也就相当于普林的一个校刊而已。你有足够多学术地位受认可的编辑,然后华人数学家把自己的大作品都往这上面投,学术地位高了,自然国外的牛人也会往中国的期刊投稿。若是连这一步都不敢想象,也不必谈数学强国了。家里蹲大学的回答:谢邀,你是想说最近王虹解决三维Fakeya猜想的工作吗?即使拿了,我也不觉得这么认为,如果一枚菲尔茨奖章就作为数学强国,我想 巴西,越南,韩国,都可以算作数学强国了。如果有一天,本土(所有教育都在国内完成)真的出现了获得菲尔茨 ...
中国教育最大的成功在哪里?谈谈中国教育的优点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珑霖君的回答:清华大学,计算机水平,2018年最新数据,世界第一。一年5000元,四年20000元,相当于3100美元。走绿色通道,学费毕业后再交。去不发达地区就业,学费全免。我堂妹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读计算机,一年70000美元,四年280000美元,相当于176万人民币。排名还不如清华大学。二叔的家庭在美国属于中产偏上了,面对这笔巨款也是卖了国内的房才能支付。就这点,我真心觉得中国教育在给寒门学子留出路。数据来源: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清华大学计算机专业排名全球第一刚一天就10K的赞,吓尿。————————鉴于答案很火,也跑个题,说两句这种低廉教育的弊端,就是对个人的严重不尊重。我国教育是一种低成本的“工业化”教育,一个班里多个学生的成本也仅仅是多套桌椅,目的是最大程度普及教育,保障尽量多人的受教育权。但是也很容易把所有人培养成一模一样的人,并且充满了粗暴的强制性,我有时候觉得中国的教育根本就不是教育,而是一种强硬的规训。加上我国的这种集体主义,对部分人很摧残。比如我这种很自我的人,极其厌恶这种教育方式,也导致了我对于集体的严重反感。这让我小学和中学这12年很痛苦,到了 ...
国内的教育体系已崩溃?如何客观地看待中国应试教育?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NIO倒闭了嘛的回答:国内的教育体系趁着2024年的就业市场反馈已经崩盘了,大部分人大四和硕士期间的实习日薪还没现在补课的时薪高。绝大部分人读十几年书不如去学捏十年寿司,现在想靠卷高考翻身就跟1900年梭哈科举差不多了。十年前大家只是调侃一下文编理润,但那时候二本靠谱点的考编都是一次上岸,区别就是上哪里的。二本理科读个江苏大学,上海理工这种级别的硕士,三十岁也能混到三十万的年薪。江苏大学和上海理工进个上汽泛亚校招22W当年是有手就行,有点实力的应届生都能拿到30+的年薪。2024年的行情大致就是,高中本科硕士十年的培训完的80%的人时薪是干不过隔壁日本的零工。而且大部分工科硕士的就业环境真比便利店差远了。便利店至少不会爆炸和时不时冒出来一个工伤,也没什么难闻的气味和可吸入粉尘。而文科方面,十几年前大家印象还是硕士还来银行?24年是双非硕士还敢投我们银行的简历?除了编制外,文科整体就业就靠新东方一类的第三产业挽尊,去个新东方还能看见落地玻璃和高楼,不用面对奇奇怪怪的人。而其他招文科的制造业普遍都是杵在车间隔壁开个四五千的月薪,时不时要面对一下油腻领导的骚扰。而现在广告,传媒,游戏,留学这 ...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关于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还是听听两个外国人的一针见血。给大家介绍两个德国人。第一个,名叫西洛特,最近因对中国教育的一番控诉刷爆了中国的互联网。他在苏州一所私立学校当外教,一干就是八年,但春节前,他离职回国了。他是带着挫败感离开的,他说:“我一辈子也无法在中国看到真正的教育!”他在中国看到4岁的孩子背诵拼音,5岁的孩子做加减法。而在德国,8岁的孩子只需要会播种,栽花,除草。从幼儿园起,中国的学生就不断被灌输政治教育,这些对几岁甚至十几岁的孩子来说,简直是天书,就连很多政治老师也搞不懂,这些教育的功能只是为了应付试卷上的标准答案,别无用处,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目标也是短暂的——为了考试。与此同时,人性教育、逻辑教育却是空白。人性是人格的基础,缺乏人性体验和认识的人,又怎么形成健全的人格呢,连健全的人格都没有,又拿什么爱自己,爱家人,爱社会呢?西洛特还认为,中国教育的扭曲还体现在安全教育方面。很多学校实行的是无缝对接管理,从学生进门到出校门,每一分每一秒都有老师看着,下一个老师不到,上一个老师不能离开。就像看管羊圈一样。放学时,离学校不足50米的地方,是密密麻麻的家长及形形色色的车辆。孩子到家后 ...
为何似乎中国大学教育那么烂,却在科技上看似大有成就?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体制老司机的回答:中国的教育没那么烂。杨振宁对中国教育讲过一段话,大意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对大多数90分以下的学生,是非常好的,能让这些学生更快地成材。美国的基础教育太过注重个性发展,非常的松散,如果不是很优秀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容易放任自我,养成一些不良习性。而本身很优秀的孩子,也就是90分以上的孩子,在美国的教育环境里面,反而能够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取得人生的成功。杨振宁这段话比较委婉地批评了,中国的教育,对于那些最优秀的孩子成长,是不利的,对这些人还是不够尊重其个性和自由。所以,中国的教育,能培养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基本素质不错的产业工人,也能培养出世界上最多的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但是,中国在最最顶尖的人才教育培养上,和美国等西方最先进的国家相比,还是有明显的差距的。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全世界第一,电子产品、玩具服装,以及什么高楼大厦、铁路公路、大水坝等基建工程建设,大型机械等等,都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毫无疑问,在非常基础的科学研究方面,比如物理、化学、数学等等,和英美差距还是较大。在非常尖端的技术上,也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光刻机、芯片、材料等等。杰克马也讲过一段话,大致意思 ...
弦圈APP帖子与弦圈网页端帖子的区别
时间主宰一切,但是时间终究不如因果...
弦圈的发帖子功能手机APP端与网页端是不一样的。网页端发出的帖子是正常的图文形式,而手机APP端发出的帖子则是图片墙、走马灯形式。更直观的可以对比以下两条帖子:网页端:🇫🇷12.23 巴黎-尚蒂伊城堡P4APP端:🇪🇸 3.3 阿维拉网页端发的帖子手机APP端发的帖子除了以上区别外,手机APP中,所有的帖子都会以走马灯形式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