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gistered users
liaojiuN7
This person is lazy, nothing was left behind...
粉丝数
0
关注数
0
阅读数
0
获赞数
0
动态
文章
帖子
提问
回答
收藏夹
liaojiuN7发布了帖子 2025-04-14 10:53:06

面具下的自我:《西力传》中的个体困境

来自 热心市民年糕先生 的 投稿 :1983年,伍迪·艾伦执导的虚构纪录片《西力传》上映后立即引发轰动。简单来说,主人公莱昂纳德·西力是一个特殊的人,他能够根据周围环境迅速改变自己的外表和性格,成为一个“完美的镜子”,反射周遭人的一举一动。他就像一根柔软的芦苇,随环境风吹草动。01#理想自我的困境西力的“特殊能力”恰恰凸显了普通人在社会生活中也面临的困境:我们时常会为了讨好他人、获得认同而隐藏内心的真实想法,扮演一个“理想的自我”。我们会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下带上各式各样的“面具”,以适应环境期待。然而区别在于,西力已经把这种现象发挥到了极致——他看似拥有百变的人格,实则丧失了独立的自我。西力的人格是如此脆弱不堪,以至于最微弱的环境变化都能引发他的改变。他就像海绵一样吸收周围的特征。这似乎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我们的自我认同其实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坚固,它极易受到外在力量的影响和操纵。02#one?A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个体之所以会产生强烈的"他者依赖",在于个体需要通过社会互动建立自我认同。正如符号互动论者米德所言,个体的自我意识来源于他人对自己的定义和期待。个体通过扮演社会角色获得认同感。所以,《西力传》中的主人公西力作为一个性格迷失和自我认同缺失的个案,恰恰反映了个体在社会中建构自我认同所面临的困境:在一个瞬息万变、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角色来定义自我。个体的自我认同成为一个持续演变的"过程",而非定型的"产品"。的确,在传统社会,个体的社会角色和身份相对固定和单一。但在当今开放而多元的社会,个体需要在诸多身份之间转换,这使得自我认同变得流动和复杂。比如在职场中,同一人可能同时具有员工、经理、客户等多重身份;在网络中,个体也会扮演着各种虚拟角色。这种角色的多重性给个体的自我认知带来了冲击。但是,正如电影结尾西力所说的那样,我们始终无法完全摆脱自己的本质,无论我们如何尝试改变自己的外表和性格,内心的真实自我总是存在的。03#another one?B面。从存在主义角度看,这可能与他内心对本质的否定以及对存在的主观赋予有关。存在先于本质,人存在于一个没有本质含义和目标的世界里。每个个体需要通过主观选择,赋予自己的生存意义。而西力正是通过频繁地变换自己的外在形象,不断地改变并融入各种群体,来寻找内心对存在的认同,因为从内心深处,他都无法找到一个固定的自我认同,无法确立一个稳定的价值观使他的存在获得意义。只能不断地通过模仿和变换,去试图从外在环境和他人身份中寻找内在的归属感。就像萨特所说,人是自由的,在一个没有他赋予之前便没有意义的世界中使用自己的主观选择能力。04#结语人难以建立一个稳定的本质自我性质。医生曾多次试图通过心理治疗和实验,揭示出西力个性中的固定成分,然而一次次都以失败而终。也正是因为无法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概念,西力才会感到深深的存在的孤立与焦虑,他内心对自身存在本质的否定,是源于无法在这个充满无性与选择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归宿。这也是他变换外表的动机之一。西力的近乎病态的顺从性格,使得他能够变成周围人需要他成为的样子,只为迎合别人的期待,即个体面临的来自社会规范和体制的约束。他内化了“我不值得被接纳”的负面观念,因此必须依靠取悦他人来获得认同感。这种顺从来源于西力内心的创伤和对自己的否定,但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环境的影响——正如杜尔凯姆所说,个体具有一种“外部强制内化为内部规范”的特点。个体并不是完全自发遵循社会规范,而是因为内化了外部约束,从而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西力把周遭人的期待和观念完全内化为自己的规范,导致了他丧失了真正的自主权——他的行为完全由外部环境决定。法西斯主义之所以能完美地捕获西力,是因为它提供了宏大的集体认同感和行动方向,同时也模糊了个体的独立性和责任——自我已经被消解了,也就不存在“迎合”一说了。在法西斯集会上,西力完全丧失自我,沦为集体暴力的工具。《西力传》是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喜剧。